close
【爸媽必知,寶寶喝水有學問!】
我們都知道,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500~2000c.c.的水分,可是小寶寶也一樣嗎?事實上,嬰幼兒的器官構造和功能並非成人的縮小版,舉凡身體發育再談到飲食給予,家長都必須依孩子的年齡謹慎對待,讓寶寶在細心的呵護下健康成長!
透視寶寶的腎臟發育
人體的腎臟主要可分為「皮質」和「髓質」兩大構造,其中腎絲球主掌了過濾功能、腎小管負責再吸收和代謝,產生的尿液則會集中到腎盂再由輸尿管流入膀胱而排出。寶寶出生後,隨著年齡漸增腎臟也慢慢發育,在1歲以後功能⋯⋯大致成熟,之後大約到了7歲左右,腎臟功能會漸漸趨近成年人的狀態。
飲水量多寡v.s.器官成熟度
寶寶每日所需的飲水量多寡,的確和器官成熟度有直接關係。臺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建勝表示,從平時的看診經驗可發現,不少新手爸媽往往對寶寶的飲水問題特別擔心,舉例來說,婆媳間就常對寶寶的飲水問題發生爭執──媽媽認為寶寶喝母乳即可攝取足夠水分,但婆婆卻堅持要讓寶寶多喝水,於是婆媳倆一同帶著寶寶向醫師求診,希望求得一個標準答案的情形屢見不鮮。
針對上述情形程醫師表示,出生至12個月大的寶寶,餵食足夠的母乳或是配方奶就含有充足的水分,不須害怕缺水或脫水。只要平時飲奶量、排泄量都正常,而寶寶也不排斥喝幾口水(有些寶寶會因為開水無味而拒絕飲用),如不影響正餐進食兩餐間偶爾補充20~50c.c.的水解渴倒是無妨。之後隨著年紀增長,腸胃道、腎臟發育越來越成熟,就可以隨體重繼續增加每日飲水量。
每天喝多少水才足夠
一般來說,嬰幼兒只要每天都有規律、正常的飲食,飲水量多寡無須刻意計算或限制。但針對寶寶每日身體對水分的需求,程醫師也提供一個簡易的計算方式給大家參考:
第一個「10」(1~10公斤內)
100c.c.×公斤=每日飲水量。例如一個5公斤重的小寶寶,每日應攝取500c.c.的水分(100c.c.×5=500c.c.)。
第二個「10」(11~20公斤內)
除了第一個10累積的1000c.c.,第二個10依每公斤×50c.c.來計算。舉例來說,15公斤重的小朋友每天應攝取1250c.c.的水分(100c.c.×10+50c.c.×5=1250c.c.)。
第三個「10」(21~30公斤內)
除了前20公斤的必須水量,第三個10則依每公斤×20c.c.計算。舉例來說,25公斤重的小朋友每天應攝取1500c.c.的水分(100c.c.×10+50c.c.×10+20c.c.×5=1600c.c.)。
寶寶在哭泣,以奶瓶安撫好嗎
小寶寶在餓肚子、尿布濕的時候特別容易哭鬧,這時,有些家長會將裝了開水的奶瓶塞給寶寶安撫情緒,如果只因餵奶時間未到,一不小心不斷地給予,可能讓寶寶額外喝下過量的水,也影響下一餐進食。程建勝醫師提醒,寶寶哭泣的可能原因很多,家長應該多摸索、多熟悉孩子的個性和習慣,逐漸建立親子間的互動默契,奶嘴、奶瓶並不是安撫孩子情緒的唯一方法。
奶類為主食,可另補充少許水分
其實無論寶寶平時習慣喝母乳或配方奶,飲奶量充足就能獲取足量的水分,況且當中含有蛋白質、醣類、脂肪等營養成分,醣類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員,在體內被分解後會轉變成水,而蛋白質、脂肪代謝過程也會產生些許的水,所以即便爸媽覺得寶寶水分攝取不足,事實上寶寶不見得需要在兩餐之間額外喝水。
舉例來說,若是一個6個月大的寶寶,每4~5個鐘頭就需要喝一次奶或給予副食品,一天林林總總大約可攝取近1000c.c.的水分,照顧者只需偶爾在兩餐間提供少量的水讓寶寶潤喉解渴即可。但如果寶寶的腸胃不好,1歲以上可在睡前喝30~50c.c.的溫開水減緩胃酸分泌,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喝80c.c.的溫水,有保養腸胃的作用。
至於7歲大的孩子腎臟功能已逐漸成熟,但體重往往只有成年人的一半不及,所以不用和成人一樣每天喝1500~2000c.c.的水,但像最近天氣較炎熱,除了正常飲食外每天可額外補充200~500c.c.的水,孩子的身體有能力自行調節,不至於影響健康狀況。
從尿片了解飲水量是否充足
近年來很推廣母乳哺育,但與瓶餵相較,親餵母乳的寶寶飲奶量的確較難計算,對此程醫師表示:「寶寶的水分攝取是否足夠,主要可以依更換尿片的次數判斷。在未添加副食品前,新生嬰兒每天換尿布的次數只要超過6~10次(其中可能近一半次數有排便),就代表奶量及水分攝取充足。」
每個寶寶的餵食狀況皆有不同,接下來隨著發育逐漸成熟並且開始添加副食品,6~12個月大的寶寶因為母乳好吸收易消化的特性,排便次數可能會大幅減少,甚至臨床上也有1~2週才解一次便的例子,但只要寶寶仍有規律的排尿,也沒有表現出身體不適,就沒有水分缺少的顧慮,家長不必擔心。
至於喝配方奶的寶寶,足足超過兩天不解便就要考慮是否有便祕的情況。此外除了配方奶本身的特性,有些因為鐵質的含量較高,在腸道氧化會使糞便呈現深褐色、深綠色、黑色,另外如果食物在腸道過久也會有偏綠的糞便顏色,但少數細菌性腸炎也會有稀黏液的綠色糞便出現,家長要稍加注意。
如果水分攝取不足……
現代的爸媽都很有健康概念,會注意到寶寶的水分攝取、大小便等情形,所以純粹因為飲水量不足引起的寶寶脫水十分少見,目前臨床上嬰幼兒的脫水問題,以「嚴重腹瀉」才是最常見的主因。
11時機,快幫寶寶補充水分!
除了正常的飲食外,還有哪些時機應該幫寶寶多補充水分?如果發生脫水,又會出現哪些典型的症狀呢?以下程建勝醫師替我們整理出11個重要的補水時機點,其中,第6~10點屬於嬰幼兒脫水時的典型表徵:
(1)戶外運動後
劇烈運動後,身體會流失大量水分,體內的鹽分、礦物質也跟著減少,此時可以讓孩子喝些水或運動飲料,以補充身體對水分和電解質的需求。今年夏天天氣較為炎熱,高溫會加速水分從體表蒸散,所以小便次數反而會減少,所以夏季也應該不時多補充水分。
(2)感冒
感冒常會合併喉嚨痛、流鼻水、發燒、咳嗽等症狀,尤其是發燒,會因呼吸加快、體力消耗、蒸發等因素流失,多補充些水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、幫助身體排除毒素(致熱物質等),孩子也會覺得舒服一些。
(3)發高燒
寶寶感冒時,體溫超過38度就算是發高燒,此時因為體溫升高所以水分散失速度較快,多補充水分可以幫助身體降低病毒毒素濃度、促進代謝、改善體內循環狀況。
(4)腹瀉
無論是感染細菌或病毒造成的腹瀉,嚴重時都可能造成體液大量流失,甚至引發脫水。就診時,醫師會詢問照顧者寶寶的進食狀況、是否有足夠尿量、哭泣有沒有淚水,並檢視眼眶是否微凹、口腔黏膜和皮膚是否乾燥,藉此輔助診斷有無脫水現象。
(5)便祕
嬰幼兒發生便祕,往往和飲食習慣脫不了關係。舉例來說,已經開始吃副食品一段時間的寶寶,常因為副食品分量漸增而奶量減少,若未注意水分補充很可能因此導致便祕。而年紀稍大一些的孩子,也往往因為不愛吃青菜也不愛沒味道的白開水,會使得糞便乾硬或便祕。
(6)眼窩或囟門凹陷
身體在嚴重缺水的狀態下,會出現眼窩凹陷、囟門凹陷的情形。所幸臺灣取得飲用水方便、就醫也十分便利,且現代家長都很有照顧寶寶的概念,所以雖然偶爾有一、二個小病人嚴重脫水就醫,但整體來說嚴重脫水在今日社會非常少見。
(7)哭不出眼淚
哭不出眼淚是身體脫水的典型症狀之一,患者體內嚴重缺乏水分,所以無法分泌淚液,哭泣時掉不出眼淚。
(8)口腔黏膜不夠濕潤
水分散失過多或是攝取不足,此時口腔黏膜和嘴唇也會因為缺乏水分而明顯顯得乾燥、感到口渴,少數會出現乾裂。
(9)皮膚乾燥缺乏彈性
皮膚乾燥、缺乏彈性也屬於嚴重脫水現象,這個特徵主要還是必須仰賴專業醫師判定。
(10)尿量不足或換尿布次數減少
身體缺水的狀態下,嬰兒尿量減少換尿布頻率自然會下降,大一點的幼兒尿量和排尿次數也相對會減少。
(11)中暑
一般來說,身體可藉著排汗散發體內熱能,但如果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加上空氣不流通,種種環境因素會造成排汗困難,無法散熱使體溫持續上升,很容易因此導致中暑。
小兒中暑的情形並不多見,若發生中暑,一開始會因為高溫炎熱而哭鬧不休,也可能反映在身體的熱無法排出,還可能伴隨有無法排汗、皮膚又紅又燙、呼吸加速、感覺頭暈而昏沈,嚴重時甚至會失去意識。若發生中暑,此時應盡快帶著孩子移到通風陰涼處休息,再設法幫助孩子降低體溫,可以用沾了涼水的毛巾擦拭身體,如未好轉的話則要立即就醫治療。
纖維質是糞便成形的原料
如果寶寶有便祕的困擾,光是多補充纖維質是不夠,因為纖維質是形成糞便的原料,有原料但水分攝取不足,就會造成糞便乾硬、難解便的情況。因此如果寶寶常有便祕困擾,也不妨可以多讓孩子補充一些蔬果、水分,還可以嚐試喝黑棗汁、吃一點優酪乳或優格,再輔以適度的運動,都對順暢排便很有幫助。
錯誤飲水習慣的健康影響
白開水是最天然、最健康的飲料。可是你知道嗎?飲水過多可能引發水中毒危機,而1歲以下的寶寶不能飲用蜂蜜水!不正確飲水習慣對健康的影響,你還需要知道更多更多!
「水中毒」是什麼
或許你也曾聽過「水中毒」這個名詞,在醫學上是指喝了過量的水,因寶寶腎臟功能未臻成熟導致水分排出慢而蓄積體內,稀釋體內以鈉離子為主的鹽分濃度。當鈉離子濃度低於孩子身體能耐受的限度,情緒會顯得躁鬱不安或轉為倦怠嗜睡,甚至因此抽搐。早在十多年前,北部醫院也曾發生相關的兒童案例,所以水中毒主要受飲食過量影響,和城鄉發展差距無關。
多數家長不知道水中毒實際會出現哪些症狀,對此,程建勝醫師和我們分享近期曾遇過的兒童水中毒個案──有位2歲左右的小朋友,每天除了進食1~2次的配方奶,另外還會再喝下1500~2000c.c.白開水,持續半年以上體內的鈉離子濃度逐漸被稀釋,才因為水中毒引發身體不適就醫,屬於典型的慢性水中毒個案。
聽到這裡或許你也有些難以置信,但依家長陳述,小孩子約1歲後開始變得愛喝水而不常喝奶,結果過量水分沖淡了體內電解質濃度,引發了低血鈉症狀使身體虛弱、不斷抽搐,送醫查明原因並補充電解質鹽分之後也就恢復,事後跟家長進行關於寶寶飲水的衛教,順利解除這次的水中毒危機。醫師提醒,水中毒又稱「低血鈉症」,倘若飲水過量卻未注意腎臟功能未成熟、排出的尿相對不足,此時血液含的鹽分會被稀釋,當血中電解質低於身體可耐受的程度,便會引發抽筋、噁心、頭暈、意識模糊等症狀,所以多喝水固然健康,但一切還是適量最好!
1歲以下不能飲用蜂蜜水
國外曾發生不少類似案例,也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,蜂蜜中可能存有肉毒桿菌毒素,且製作過程中或許未完全消毒殺菌,若讓1歲以下腸胃道尚未發育完全的寶寶食用,極可能引發肉毒桿菌素中毒。而且暫時撇開肉毒桿菌未完全殺菌去除毒素的疑慮不談,其實新聞也曾報導過,市面上有部分假蜂蜜、不純蜂蜜等是以香料、澱粉、糖製作而成,攝取過多糖分易除導致齲齒、肥胖問題,添加劑的副作用亦缺乏資訊,因此不建議讓孩子從小接觸此類高糖分的飲食。
含糖飲料易造成身體負擔
程醫師強調,有些長輩會泡糖水讓寶寶飲用,一方面認為甜食具安撫作用,還同時可以加速成長速度;另外也有少數診所會附贈糖粉、糖水給家屬,這些都是未被修正錯誤觀念,多喝甜飲造成的快速成長其實是虛胖,嬰幼兒的味覺天生純淨,從小避免讓孩子接觸過多添加物,孩子的味覺就會習慣食物的原味,添加物雖然會讓食物口感變得豐富,卻也可能替孩子養成不當的飲食習慣,甚至造成身體負擔。
自己煮的白開水最好
程醫師提及,門診時偶爾有家長會詢問,市面上過濾水、礦泉水、純水的品項這麼多,有沒有需要另外花錢購買瓶裝水讓寶寶飲用呢?其實,瓶裝水的水質有無經過徹底消毒,裝填過程中是否曾受汙染,這些都是無從得知的不確定因素,倒不如讓孩子飲用自家煮沸後放涼的白開水,才能喝的安全又放心。
另一個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重點──有時出門在外會貪圖方便,使用公用飲水機,但卻不清楚水質是否乾淨、出水孔多久清洗一次(其實家中飲水機出水口也要清洗,曾有染沙門氏菌造成腸胃炎住院及其他致病細菌造成住院的報告),無形中也會讓細菌吃下肚的機率大增。至於時常飲用運動飲料、泡沫紅茶、汽水等,對寶寶來說都是多餘的糖分攝取,還必須擔心是否添加防腐劑、香料等化學物質會增加嬰幼兒腎臟的負擔,倒不如喝些白開水或少量自製的現榨果汁,比較能兼顧衛生和健康。
孩子不喝水?從小建立好習慣!
人體就像是一座小型蓄水池,如果能穩定、適量的補充水分,水分就會蓄積在池子內讓身體使用,但如果完全不喝水,或者突然補充超過負荷的水,其實對身體一點好處也沒有。
寶寶的飲水習慣,主要必須仰賴家長以身作則示範,從小帶領孩子建立「渴了就喝」、「想喝就喝」的原則,如果寶寶不愛喝水,家長也可以透過互動小遊戲讓孩子養成正確的飲水習慣,做個愛喝水不喝飲料的健康寶寶!
作者:
程建勝
學歷: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
經歷: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、中華民國兒童胸腔專科醫師、臺中市澄清醫院小兒科主任、署立臺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、南投草屯佑民醫院小兒科主任、臺中市嘉祐小兒科診所主治醫師、日本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小兒科研究員
現任:臺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
資料來源:媽咪寶貝 10月號 NO.160
我們都知道,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500~2000c.c.的水分,可是小寶寶也一樣嗎?事實上,嬰幼兒的器官構造和功能並非成人的縮小版,舉凡身體發育再談到飲食給予,家長都必須依孩子的年齡謹慎對待,讓寶寶在細心的呵護下健康成長!
透視寶寶的腎臟發育
人體的腎臟主要可分為「皮質」和「髓質」兩大構造,其中腎絲球主掌了過濾功能、腎小管負責再吸收和代謝,產生的尿液則會集中到腎盂再由輸尿管流入膀胱而排出。寶寶出生後,隨著年齡漸增腎臟也慢慢發育,在1歲以後功能⋯⋯大致成熟,之後大約到了7歲左右,腎臟功能會漸漸趨近成年人的狀態。
飲水量多寡v.s.器官成熟度
寶寶每日所需的飲水量多寡,的確和器官成熟度有直接關係。臺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建勝表示,從平時的看診經驗可發現,不少新手爸媽往往對寶寶的飲水問題特別擔心,舉例來說,婆媳間就常對寶寶的飲水問題發生爭執──媽媽認為寶寶喝母乳即可攝取足夠水分,但婆婆卻堅持要讓寶寶多喝水,於是婆媳倆一同帶著寶寶向醫師求診,希望求得一個標準答案的情形屢見不鮮。
針對上述情形程醫師表示,出生至12個月大的寶寶,餵食足夠的母乳或是配方奶就含有充足的水分,不須害怕缺水或脫水。只要平時飲奶量、排泄量都正常,而寶寶也不排斥喝幾口水(有些寶寶會因為開水無味而拒絕飲用),如不影響正餐進食兩餐間偶爾補充20~50c.c.的水解渴倒是無妨。之後隨著年紀增長,腸胃道、腎臟發育越來越成熟,就可以隨體重繼續增加每日飲水量。
每天喝多少水才足夠
一般來說,嬰幼兒只要每天都有規律、正常的飲食,飲水量多寡無須刻意計算或限制。但針對寶寶每日身體對水分的需求,程醫師也提供一個簡易的計算方式給大家參考:
第一個「10」(1~10公斤內)
100c.c.×公斤=每日飲水量。例如一個5公斤重的小寶寶,每日應攝取500c.c.的水分(100c.c.×5=500c.c.)。
第二個「10」(11~20公斤內)
除了第一個10累積的1000c.c.,第二個10依每公斤×50c.c.來計算。舉例來說,15公斤重的小朋友每天應攝取1250c.c.的水分(100c.c.×10+50c.c.×5=1250c.c.)。
第三個「10」(21~30公斤內)
除了前20公斤的必須水量,第三個10則依每公斤×20c.c.計算。舉例來說,25公斤重的小朋友每天應攝取1500c.c.的水分(100c.c.×10+50c.c.×10+20c.c.×5=1600c.c.)。
寶寶在哭泣,以奶瓶安撫好嗎
小寶寶在餓肚子、尿布濕的時候特別容易哭鬧,這時,有些家長會將裝了開水的奶瓶塞給寶寶安撫情緒,如果只因餵奶時間未到,一不小心不斷地給予,可能讓寶寶額外喝下過量的水,也影響下一餐進食。程建勝醫師提醒,寶寶哭泣的可能原因很多,家長應該多摸索、多熟悉孩子的個性和習慣,逐漸建立親子間的互動默契,奶嘴、奶瓶並不是安撫孩子情緒的唯一方法。
奶類為主食,可另補充少許水分
其實無論寶寶平時習慣喝母乳或配方奶,飲奶量充足就能獲取足量的水分,況且當中含有蛋白質、醣類、脂肪等營養成分,醣類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員,在體內被分解後會轉變成水,而蛋白質、脂肪代謝過程也會產生些許的水,所以即便爸媽覺得寶寶水分攝取不足,事實上寶寶不見得需要在兩餐之間額外喝水。
舉例來說,若是一個6個月大的寶寶,每4~5個鐘頭就需要喝一次奶或給予副食品,一天林林總總大約可攝取近1000c.c.的水分,照顧者只需偶爾在兩餐間提供少量的水讓寶寶潤喉解渴即可。但如果寶寶的腸胃不好,1歲以上可在睡前喝30~50c.c.的溫開水減緩胃酸分泌,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喝80c.c.的溫水,有保養腸胃的作用。
至於7歲大的孩子腎臟功能已逐漸成熟,但體重往往只有成年人的一半不及,所以不用和成人一樣每天喝1500~2000c.c.的水,但像最近天氣較炎熱,除了正常飲食外每天可額外補充200~500c.c.的水,孩子的身體有能力自行調節,不至於影響健康狀況。
從尿片了解飲水量是否充足
近年來很推廣母乳哺育,但與瓶餵相較,親餵母乳的寶寶飲奶量的確較難計算,對此程醫師表示:「寶寶的水分攝取是否足夠,主要可以依更換尿片的次數判斷。在未添加副食品前,新生嬰兒每天換尿布的次數只要超過6~10次(其中可能近一半次數有排便),就代表奶量及水分攝取充足。」
每個寶寶的餵食狀況皆有不同,接下來隨著發育逐漸成熟並且開始添加副食品,6~12個月大的寶寶因為母乳好吸收易消化的特性,排便次數可能會大幅減少,甚至臨床上也有1~2週才解一次便的例子,但只要寶寶仍有規律的排尿,也沒有表現出身體不適,就沒有水分缺少的顧慮,家長不必擔心。
至於喝配方奶的寶寶,足足超過兩天不解便就要考慮是否有便祕的情況。此外除了配方奶本身的特性,有些因為鐵質的含量較高,在腸道氧化會使糞便呈現深褐色、深綠色、黑色,另外如果食物在腸道過久也會有偏綠的糞便顏色,但少數細菌性腸炎也會有稀黏液的綠色糞便出現,家長要稍加注意。
如果水分攝取不足……
現代的爸媽都很有健康概念,會注意到寶寶的水分攝取、大小便等情形,所以純粹因為飲水量不足引起的寶寶脫水十分少見,目前臨床上嬰幼兒的脫水問題,以「嚴重腹瀉」才是最常見的主因。
11時機,快幫寶寶補充水分!
除了正常的飲食外,還有哪些時機應該幫寶寶多補充水分?如果發生脫水,又會出現哪些典型的症狀呢?以下程建勝醫師替我們整理出11個重要的補水時機點,其中,第6~10點屬於嬰幼兒脫水時的典型表徵:
(1)戶外運動後
劇烈運動後,身體會流失大量水分,體內的鹽分、礦物質也跟著減少,此時可以讓孩子喝些水或運動飲料,以補充身體對水分和電解質的需求。今年夏天天氣較為炎熱,高溫會加速水分從體表蒸散,所以小便次數反而會減少,所以夏季也應該不時多補充水分。
(2)感冒
感冒常會合併喉嚨痛、流鼻水、發燒、咳嗽等症狀,尤其是發燒,會因呼吸加快、體力消耗、蒸發等因素流失,多補充些水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、幫助身體排除毒素(致熱物質等),孩子也會覺得舒服一些。
(3)發高燒
寶寶感冒時,體溫超過38度就算是發高燒,此時因為體溫升高所以水分散失速度較快,多補充水分可以幫助身體降低病毒毒素濃度、促進代謝、改善體內循環狀況。
(4)腹瀉
無論是感染細菌或病毒造成的腹瀉,嚴重時都可能造成體液大量流失,甚至引發脫水。就診時,醫師會詢問照顧者寶寶的進食狀況、是否有足夠尿量、哭泣有沒有淚水,並檢視眼眶是否微凹、口腔黏膜和皮膚是否乾燥,藉此輔助診斷有無脫水現象。
(5)便祕
嬰幼兒發生便祕,往往和飲食習慣脫不了關係。舉例來說,已經開始吃副食品一段時間的寶寶,常因為副食品分量漸增而奶量減少,若未注意水分補充很可能因此導致便祕。而年紀稍大一些的孩子,也往往因為不愛吃青菜也不愛沒味道的白開水,會使得糞便乾硬或便祕。
(6)眼窩或囟門凹陷
身體在嚴重缺水的狀態下,會出現眼窩凹陷、囟門凹陷的情形。所幸臺灣取得飲用水方便、就醫也十分便利,且現代家長都很有照顧寶寶的概念,所以雖然偶爾有一、二個小病人嚴重脫水就醫,但整體來說嚴重脫水在今日社會非常少見。
(7)哭不出眼淚
哭不出眼淚是身體脫水的典型症狀之一,患者體內嚴重缺乏水分,所以無法分泌淚液,哭泣時掉不出眼淚。
(8)口腔黏膜不夠濕潤
水分散失過多或是攝取不足,此時口腔黏膜和嘴唇也會因為缺乏水分而明顯顯得乾燥、感到口渴,少數會出現乾裂。
(9)皮膚乾燥缺乏彈性
皮膚乾燥、缺乏彈性也屬於嚴重脫水現象,這個特徵主要還是必須仰賴專業醫師判定。
(10)尿量不足或換尿布次數減少
身體缺水的狀態下,嬰兒尿量減少換尿布頻率自然會下降,大一點的幼兒尿量和排尿次數也相對會減少。
(11)中暑
一般來說,身體可藉著排汗散發體內熱能,但如果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加上空氣不流通,種種環境因素會造成排汗困難,無法散熱使體溫持續上升,很容易因此導致中暑。
小兒中暑的情形並不多見,若發生中暑,一開始會因為高溫炎熱而哭鬧不休,也可能反映在身體的熱無法排出,還可能伴隨有無法排汗、皮膚又紅又燙、呼吸加速、感覺頭暈而昏沈,嚴重時甚至會失去意識。若發生中暑,此時應盡快帶著孩子移到通風陰涼處休息,再設法幫助孩子降低體溫,可以用沾了涼水的毛巾擦拭身體,如未好轉的話則要立即就醫治療。
纖維質是糞便成形的原料
如果寶寶有便祕的困擾,光是多補充纖維質是不夠,因為纖維質是形成糞便的原料,有原料但水分攝取不足,就會造成糞便乾硬、難解便的情況。因此如果寶寶常有便祕困擾,也不妨可以多讓孩子補充一些蔬果、水分,還可以嚐試喝黑棗汁、吃一點優酪乳或優格,再輔以適度的運動,都對順暢排便很有幫助。
錯誤飲水習慣的健康影響
白開水是最天然、最健康的飲料。可是你知道嗎?飲水過多可能引發水中毒危機,而1歲以下的寶寶不能飲用蜂蜜水!不正確飲水習慣對健康的影響,你還需要知道更多更多!
「水中毒」是什麼
或許你也曾聽過「水中毒」這個名詞,在醫學上是指喝了過量的水,因寶寶腎臟功能未臻成熟導致水分排出慢而蓄積體內,稀釋體內以鈉離子為主的鹽分濃度。當鈉離子濃度低於孩子身體能耐受的限度,情緒會顯得躁鬱不安或轉為倦怠嗜睡,甚至因此抽搐。早在十多年前,北部醫院也曾發生相關的兒童案例,所以水中毒主要受飲食過量影響,和城鄉發展差距無關。
多數家長不知道水中毒實際會出現哪些症狀,對此,程建勝醫師和我們分享近期曾遇過的兒童水中毒個案──有位2歲左右的小朋友,每天除了進食1~2次的配方奶,另外還會再喝下1500~2000c.c.白開水,持續半年以上體內的鈉離子濃度逐漸被稀釋,才因為水中毒引發身體不適就醫,屬於典型的慢性水中毒個案。
聽到這裡或許你也有些難以置信,但依家長陳述,小孩子約1歲後開始變得愛喝水而不常喝奶,結果過量水分沖淡了體內電解質濃度,引發了低血鈉症狀使身體虛弱、不斷抽搐,送醫查明原因並補充電解質鹽分之後也就恢復,事後跟家長進行關於寶寶飲水的衛教,順利解除這次的水中毒危機。醫師提醒,水中毒又稱「低血鈉症」,倘若飲水過量卻未注意腎臟功能未成熟、排出的尿相對不足,此時血液含的鹽分會被稀釋,當血中電解質低於身體可耐受的程度,便會引發抽筋、噁心、頭暈、意識模糊等症狀,所以多喝水固然健康,但一切還是適量最好!
1歲以下不能飲用蜂蜜水
國外曾發生不少類似案例,也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,蜂蜜中可能存有肉毒桿菌毒素,且製作過程中或許未完全消毒殺菌,若讓1歲以下腸胃道尚未發育完全的寶寶食用,極可能引發肉毒桿菌素中毒。而且暫時撇開肉毒桿菌未完全殺菌去除毒素的疑慮不談,其實新聞也曾報導過,市面上有部分假蜂蜜、不純蜂蜜等是以香料、澱粉、糖製作而成,攝取過多糖分易除導致齲齒、肥胖問題,添加劑的副作用亦缺乏資訊,因此不建議讓孩子從小接觸此類高糖分的飲食。
含糖飲料易造成身體負擔
程醫師強調,有些長輩會泡糖水讓寶寶飲用,一方面認為甜食具安撫作用,還同時可以加速成長速度;另外也有少數診所會附贈糖粉、糖水給家屬,這些都是未被修正錯誤觀念,多喝甜飲造成的快速成長其實是虛胖,嬰幼兒的味覺天生純淨,從小避免讓孩子接觸過多添加物,孩子的味覺就會習慣食物的原味,添加物雖然會讓食物口感變得豐富,卻也可能替孩子養成不當的飲食習慣,甚至造成身體負擔。
自己煮的白開水最好
程醫師提及,門診時偶爾有家長會詢問,市面上過濾水、礦泉水、純水的品項這麼多,有沒有需要另外花錢購買瓶裝水讓寶寶飲用呢?其實,瓶裝水的水質有無經過徹底消毒,裝填過程中是否曾受汙染,這些都是無從得知的不確定因素,倒不如讓孩子飲用自家煮沸後放涼的白開水,才能喝的安全又放心。
另一個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重點──有時出門在外會貪圖方便,使用公用飲水機,但卻不清楚水質是否乾淨、出水孔多久清洗一次(其實家中飲水機出水口也要清洗,曾有染沙門氏菌造成腸胃炎住院及其他致病細菌造成住院的報告),無形中也會讓細菌吃下肚的機率大增。至於時常飲用運動飲料、泡沫紅茶、汽水等,對寶寶來說都是多餘的糖分攝取,還必須擔心是否添加防腐劑、香料等化學物質會增加嬰幼兒腎臟的負擔,倒不如喝些白開水或少量自製的現榨果汁,比較能兼顧衛生和健康。
孩子不喝水?從小建立好習慣!
人體就像是一座小型蓄水池,如果能穩定、適量的補充水分,水分就會蓄積在池子內讓身體使用,但如果完全不喝水,或者突然補充超過負荷的水,其實對身體一點好處也沒有。
寶寶的飲水習慣,主要必須仰賴家長以身作則示範,從小帶領孩子建立「渴了就喝」、「想喝就喝」的原則,如果寶寶不愛喝水,家長也可以透過互動小遊戲讓孩子養成正確的飲水習慣,做個愛喝水不喝飲料的健康寶寶!
作者:
程建勝
學歷: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
經歷: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、中華民國兒童胸腔專科醫師、臺中市澄清醫院小兒科主任、署立臺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、南投草屯佑民醫院小兒科主任、臺中市嘉祐小兒科診所主治醫師、日本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小兒科研究員
現任:臺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
資料來源:媽咪寶貝 10月號 NO.160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